《酱园弄》这盘大菜,眼瞅着六月下旬就要端上桌了。
陈可辛导演也撂了句实话,坦言鸭梨山大。
这年头,纵横影坛的大佬也得为票房捏把汗,想想也是,前期投入堪比天文数字,还玩起了上下阕的结构,万一落得个叫好不叫座的下场,那估计得夜不能寐了。
说起电影拆分上下部这路数,近来是屡见不鲜。
但问题是,受众老爷们真能买账?
《酱园弄》敢这么操作,它的胜算又在哪儿呢?
陈可辛导演的回应也够直白:“第一部票房水涨船高,第二部就能尽早上映。” 翻译过来,约莫就是:片子成色如何,诸位说了算,银子落袋多少,决定我何时再割一茬韭菜。
这话听着略显功利,但这恰恰是影市的生存铁律。
一部电影,特别是这种鸿篇巨制,牵扯的利益链条千丝万缕。
导演、卡司、资方,谁都想从中分羹。
但普罗大众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,好不好看,心里门儿清。
言归正传,陈可辛导演此番操刀的《酱园弄》,光是题材本身就自带流量。
改编自民国时期一桩轰动一时的悬案,讲述的是一介妇人弑夫的故事。
章子怡担纲女主角,光是想想,就觉得这出戏的张力拉满了。
再搭上雷佳音、杨幂、李现、王传君,这阵容,堪称梦幻联动。
然而,星光熠熠,也未必就是万事大吉。
《投名状》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?
陈可辛本人都坦承,执导《投名状》的难度,比摆平三个女明星还要棘手。
李连杰、刘德华、金城武,三位都是泰斗级的人物,要如何平衡他们的戏份,安抚他们的情绪,这其中的门道,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。
《酱园弄》同样面临着类似的挑战,这么多明星,谁是C位,谁是绿叶,戏份如何分配,这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。
稍有不慎,就可能引发粉丝群体的口诛笔伐,进而影响票房。
当然,除了演员,剧本的质量也至关重要。
《酱园弄》的故事线索本身就颇为繁复,既有悬疑的成分,又有伦理的拷问,还融入了厚重的时代背景。
要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,打磨成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,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。
有人揣测,陈可辛这回有点剑走偏锋。
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劈成两半来呈现,万一第一部反响平平,观众不肯买账,那么第二部恐怕就要石沉大海了。
但也有人认为,陈可辛这是艺高人胆大,是他对自身实力的自信。
他认为这个故事的信息量过于庞大,两个小时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整呈现,所以才决定分成上下两部。
无论说是孤注一掷,还是胸有成竹,最终还是要看影片本身的品质。
如果《酱园弄》的制作精良,观众自然会慷慨解囊。
但如果只是徒有其表,那么就算陈可辛导演使出浑身解数,也恐怕难以力挽狂澜。
聊到这儿,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个问题:时下为何这么多电影都热衷于拆分成上下部?
难道真的是因为剧情冗长,无法在一部电影中完整叙述吗?
抑或是,为了攫取更多的商业利益?
或许,两者兼而有之吧。
一方面,当下的电影制作愈发精益求精,视效技术日新月异,故事的复杂程度也水涨船高。
区区两个小时的时间,的确难以将所有的情节都面面俱到地铺陈开来。
另一方面,电影市场竞争白热化,制片方也需要绞尽脑汁地吸引眼球,尽可能地扩大营收。
但无论如何,电影的生命力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本身。
如果一部电影仅仅依靠噱头和炒作来博取关注,而缺乏真正引人入胜的剧情,那么它终究会被市场所抛弃。
正如《酱园弄》,即便坐拥星光璀璨的卡司阵容和极具话题性的故事题材,但最终还是要靠电影本身的质量来证明价值。
陈可辛导演倍感压力,这完全可以理解。
但与其惶恐不安,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电影的制作中。
毕竟,观众的鉴赏力是毋庸置疑的,好不好看,他们只需一眼便能洞悉。
所以,与其说《酱园弄》的命运掌握在陈可辛导演的手中,倒不如说,它掌握在广大观众的手中。
观众认可,它就能一飞冲天。
观众不买账,它就只能黯然退场。
这就是电影市场的残酷法则。
回味陈可辛那句“第一部票房越好,第二部越早上”,这话其实够坦诚。
商业行为嘛,无可厚非。
但关键在于,能不能让观众觉得这钱花得物有所值,这时间没有付诸东流。
倘若能做到这一点,那么《酱园弄》就算成功了一半。
山西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